肝硬化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肝脏损害严重,该病具有长期或反复性,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因此肝硬化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异常。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凝血障碍就会更加严重[1]。肝硬化患者会伴有脾大和脾功能亢进,因此伴有消化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营养不良、贫血。近几年,有研究表明,定期检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对患者出血倾向和骨髓造血功能状况进行评价,作者收集150 例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 肝功能分级的不同分为三组,对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网织红细胞参数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50 例肝硬化患者,均符合2000 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2]。根据Child-Pugh 分级标准分为A组(A级)、B 组(B级)、C 组(C级),每组50 例。A组患者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龄45~65 岁,平均年龄(55.0±3.4)岁。B组患者中,男19 例,女21 例;年龄44~63 岁,平均年龄(54.0±3.4)岁;基础疾病高血压9 例,冠心病10 例,糖尿病10 例。C组患者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4~63 岁,平均年龄(55.0±3.7)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4.综合能源服务发展需要。成立区域检修公司,为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可能性。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情况下,可有效培育潜在电力用户。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病程>5 年;②未进行过肝组织活检;③无明显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等肝硬化症状患者。排除标准:①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②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③肿瘤患者;④有输血史患者;⑤采用过血制品患者。
1.3 检测方法 患者在晨起空腹下抽取5 ml 静脉血,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剂,对血小板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进行检测,包括PLT、MPV、PDW、RBC、HBG、RET#、RET%;同时采集5 ml静脉血置于含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对凝血功能(PT、APTT、Fig 及TT)进行分析。
对于乳罩,从原则上讲,孕期是不主张戴的。只是女性从青春期就开始戴,怀孕后突然不戴了会感觉很不习惯。如果戴的话,建议孕妈妈选择宽松、舒适的乳罩,棉质乳罩比人造纤维的舒服些,透气性也好。另外,还要注意乳罩的尺寸。孕妈妈最好去母婴用品店或大的商场买,自己亲自试一下,还可以请有经验的售货员帮助选择。
2.1 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B 组和C 组患者的PT、APTT、TT 水平均高于A 组,Fig 水平低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患者的PT、APTT、TT水平均高于B组,Fig水平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 等级升高,PT、APTT、TT 水平逐渐升高,Fig 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血小板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比较 三组患者的PLT、MPV、PDW、RBC、HBG、RET#、RET%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 等级升高,PLT、RBC、HBG 水平逐渐降低,MPV、PDW、RET#、RET%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需要将大量结构化的教育资源投放线上平台,实现课程结构、教育资源、教学评价与教学环境线上线下全面系统融合,以保证教学效果。因此,不仅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具有与之匹配的信息技术设备条件,还需要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机制。
表1 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A 组比较,aP<0.05;与B 组比较,bP<0.05
表2 三组患者血小板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比较(±s)
注:与A 组比较,aP<0.05;与B 组比较,bP<0.05
肝硬化是临床常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主要的致病原因为慢性肝炎、长期饮酒、脂肪肝等因素导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肝纤维化和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对于肝硬化患者,早期症状较轻,没有典型症状,疾病不容易确诊,导致患者耽误病情,延误的最佳治疗时间。有研究[3]显示,肝硬化会导致血小板和凝血指标出现异常变化,这种想法给肝硬化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作为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肝脏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直接影响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含量和凝血因子Ⅰ的功能主要通过PT 反映出来,如果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PT 的延长,主要的表现为外源性凝血异常。APTT 是反映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活性,其主要代表的是内源凝血因子是否异常。维生素K 是维持内源性与外源性因子平衡的主要维生素,肝细胞坏死时,会吸收大量的维生素K,当肝硬化发生时,肝细胞坏死,维生素KI 减少,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合成会减少,对凝血因子造成影响。肝脏是纤维蛋白的主要合成场所,肝脏受损则合成减少。肝素水平通过TT 反映,当血浆内肝素抗凝物质减少时,TT 延长。本研究显示,随着Child-Pugh 等级升高,PT、APTT、TT 水平逐渐升高,Fig 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主要由骨髓-巨核细胞裂解,胞质脱落而成,肝功能受损,血小板生成素降低,血小板形态、结构和生理发生改变。PLT、MPV、PDW 是反应血小板指标的重要参数,MPV 是PLT 减少及骨髓受抑程度的重要指标,PLT 降低反应骨髓增生低下,骨髓受抑程度越大MPV 值越小。PDW 是血小板容积变异程度的主要参数,其增加说明血小板离散程度增大。血小板在脾脏停留时间缩短,因而血小板的成熟受到抑制,可导致血小板体积增大,表现为MPV 和PDW 水平升高。
本试验结果分析:①肝硬化患者多数伴有脾脏功能亢进,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异常,发生大量吞噬和破坏PLT 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脾脏是PLT 的主要储存场所,其中30%~40%在脾脏髓索内;②肝功能受损时,对内毒素的清洁有很大的影响,清除内毒素能力降低,内毒素对血小板损伤巨大,使血小板减少;③肝硬化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症,导致血小板减少;④肝脏是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合成场所,肝细胞严重受损时,TPO 的合成减少,血小板数量和体积窦减少;⑤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脾功能亢进,网状内皮系统破坏PLT 的能力增加,代偿性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导致反应性新生血小板增多,导致MPV 和PDW 增加。本研究显示,Child-Pugh 分级越差,肝细胞损伤越严重,PLT 8 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2例,无肝病者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9 例,女21 例;肝细胞癌20 例,胆管细胞癌20 例;临床分期:Ⅲ期20 例,Ⅱ期9 例,Ⅰ期11 例;基础疾病:肝硬化19 例,慢性肝炎11 例,酒精性肝病9 例,HBsAg 携带1 例,无肝降低越明显,血小板参数变化越明显,血小板不仅发生形态学改变,随着病情加重,血小板数量降低,当病情恶化到Child-Pugh 分级C级时,血小板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患者甚至出现出血症状。肝硬化病情严重的患者,贫血严重,会有相关临床表现。孙艳虹等[4]探讨了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因子异常更加严重,凝血时间更长,血小板参数更高。连媛媛[5]使用凝血功能对肝硬化治疗情进行评价发现,治疗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好转。刘君茹[6]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检测发现,凝血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朱红霞[7]对PLT 与凝血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硬化早期中的诊断价值中指出,PLT 与凝血指标可以作为肝硬化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并且可指导预后。以上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上的变化,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了解,对出血情况有一定的判断,同时可以判断造血功能,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1]江兵,黄明珠.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3):1706-1708.
[2]张丽航,王善娟,陆伦根,等.凝血试验指标对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10):2130-2135.
[3]阮莎莎,马涛,戴文卓.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的调查及其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医药科学,2015,5(24):182-184.
[4]孙艳虹,钟威,朱秋婕.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分析.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8,25(11):1603-1606.
[5]连媛媛.疏肝健脾活血方对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和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9,22(2):195-197.
[6]刘君茹.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检验的临床意义.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6):144-145.
[7]朱红霞.血小板计数与凝血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硬化早期中的诊断价值.中国乡村医药,2019,26(12):44-45.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网址: http://www.zgxdywyyzz.cn/qikandaodu/2020/0522/338.html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投稿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编辑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版面费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论文发表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