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期刊信息

刊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ISSN:1673-9523
CN:11-5581/R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56176
期刊分类:药学
期刊热词:
护理,疗效观察,疗效,临床疗效,疗效分析,临床疗效观察,护理体会,护理干预,糖尿病,腹腔镜,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与鸟儿一起飞翔 ——中国现代鸟类学奠基人郑

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0 17: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图:郑作新、陈嘉坚夫妇 童年、少年、青年、中年 郑作新(1906-1998),中国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6年11月18日生于福建福州一个教师家庭,祖籍福建省长乐市。父亲郑森藩是

上图:郑作新、陈嘉坚夫妇

童年、少年、青年、中年

郑作新(1906-1998),中国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6年11月18日生于福建福州一个教师家庭,祖籍福建省长乐市。父亲郑森藩是中学教员,曾任过中学校长。父亲从小就关心郑作新学习,只要在家就把小作新叫到身旁,教他背诵古诗和散文名篇,中国古典诗文对培养郑作新的情操和美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他看来,科学和艺术有一种内在的和谐。他特别喜欢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祖国山河的壮美,他在登山考察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而好多古诗文对此有凝练的表达,这些幼时熟读的诗文后来使他醒悟到中国是最早进行鸟类观察研究的国家,如《诗经》第一首第一句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仅《诗经》提到禽鸟就不下70次。

郑作新5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他和妹妹由祖母养大。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精卫填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滋养了他与飞翔鸟儿有关的朦胧梦想。

山峦竞秀、林木葱葱的家乡鼓山成为郑作新这棵科学幼苗成长的土壤。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少年时的他常与小伙伴们到鼓山玩耍。他在水边摸鱼钓蟹,在山岗上追逐蝴蝶,对各种鸟儿更是兴趣无穷,上小学时已认识了许多种鸟,有时从它们的鸣叫声中就能辨别出是什么种类。

少年时的郑作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探索奥秘的执着与大胆。当时传说鼓山的绝顶峰上有一个老虎洞,里面有凶猛的老虎,不时还有虎啸声从洞里传出。按理说,山顶缺少适于老虎隐蔽的灌木草丛和溪水,老虎在福建一般都不生活在山顶上。何况老虎昼伏夜行,怎么会在白天吼叫不止呢?这种种疑团终于让郑作新和几个小伙伴在一个周末,走过崎岖不平、重重叠叠的山峦,踏过丛生多刺的荆棘,攀过险峻的悬崖巨岩,登上了绝顶峰。他们看到顶峰上有一块在一次狂风暴雨中坠落的陨石,其状如鼓,才知鼓山因此得名。经过仔细观察,老虎洞的奥秘也被揭开:原来海拔1000米左右的鼓山山顶经常刮大风,风吹过山洞时产生了巨大的声响,远远听去像是老虎在吼叫。

这次身临“虎穴”的探奇历险,既锻炼了郑作新的毅力,又让他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

郑作新从小求知欲很强,喜欢听故事,爱搜集标本,爱翻看父亲书柜里的书籍,尤其是生物书,又在奶奶的管教下,养成了分类码放整齐,便于今后查找的好习惯。这一点让他受益终身。

升入中学,完成作业后就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经常挑灯夜读的郑作新终于病倒了。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怎能适应今后的学习任务?”于是,郑作新开始锻炼身体,每天步行上学,篮、排球场经常会看到他的身影,最喜欢的则是乒乓球。他左手握拍,既能推挡又会扣杀,往往出人意外地取胜。15岁的他,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得了百米、跳远、三级跳远3个项目的冠军,总分第一。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连跳了两级,不到16岁就中学毕业了,并成了福建协和大学一位最年轻的少年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由于他的聪明和勤奋,只用了3年半就完成了大学4年的课程。1926年夏,郑作新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生物系。由亲友资助路费赴美。在密歇根大学的初期,学费及生活费靠半工半读解决,如在系里饲养研究用的动物,在校医院当杂工等,后来在该校兼做助教,又获研究院和中华教育科学奖学金,费用得到了解决。他于1927年获硕士学位,1930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学院还颁予Sigm aX 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时年郑作新仅23岁。教授们称赞他是获得博士学位中最年轻的一个。他所撰写的长篇博士论文《林蛙生殖细胞发育史》,被推荐在较高水平的德国学术刊物Zeitschiftfur Zellforschungund Mikroskoische Anatomie上发表。在美求学期间,他主要研究动物发育学,这在当时是热门学科,很有发展前途。有一次,他在一座博物馆里看到一只羽色艳丽、体态优美的大型鸟,他认出这是产自我国的金鸡,却由瑞典人林奈(L in né)于1758年发现并用拉丁文命名。这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因而立志要研究中国鸟类,开创祖国的鸟类学研究事业。毕业后他谢绝了美国有关单位的挽留和优厚待遇,毅然于1930年返回祖国。回国后,被母校福建协和大学聘为动物学教授兼系主任。

协和大学是一所由美英等国教会办的学校,当时都使用英文教材,教课采用英语,为适应教材内容,连实验的标本也都靠进口。郑作新认为要为祖国培养人才,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于是率先用中文编写了《大学动物学实验教程》(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又出版了《脊椎动物分类学》和《普通生物学》(1938)。这些教材被广泛采用。由于他不断地努力,当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的鸟类研究,终于开展起来了。1938年,郑作新创办了中文《协大生物学报》。他带着学生到野外观察、采集,并举办鸟类展览,使学生对鸟类发生兴趣。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迁到闽北山城邵武。邵武地处武夷山脉,鸟类资源丰富,除留鸟外,还有候鸟沿路停留。经几年的调查研究,于1941年他发表《三年来邵武野外鸟类观察报告》,这是我国国内较早的鸟类学研究论文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网址: http://www.zgxdywyyzz.cn/qikandaodu/2020/0720/405.html

上一篇:永利·南开·大公报(上)
下一篇:浅谈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油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