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部分
中国的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五四运动后,欧州戏剧传入中国,才有了现在意义上的话剧,它是从西方戏剧引进来的“舶来品”,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话剧。经过上百年的融合、改造和创新,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现代的民族话剧。它不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还具有诗意的戏剧精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话剧的重要特征。
佳木斯的话剧,大体可分作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前,此阶段可称为创立、引进阶段。
据查,民国初年,佳木斯就有了话剧。1922年8月,青年教师周雪年、袁宝华等组织校友艺演社,演出了《情天劫》《孤女复仇记》等时装戏(话剧前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汤原县爱国宣讲团王德彪等带队来佳木斯,在松江舞台讲抗日,演出了话剧《民众起来,捍卫中华》。日伪统治时期,伪市公署厚生部、事业协会和伪三江日报社梁孟瑞、杨芝明等组织三江剧社,由工商联合会朱绍甫任社长,先后演出《父归》《春城夜雨》《日出》《夜航》《丹久美人》等大型话剧。东北解放后,由一批教师、知识分子和文艺爱好者组成建华剧团,演出《松江碧血》《雷雨》《日出》《雄鹰恋飞》《冷巷歌声》等话剧。
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是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被东北局的领导同志称誉为“东北的延安”,从此,佳木斯市便被称之为“东北小延安”了。
1946年年初,中共东北局贯彻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将东北日报社、新华社东北总分社、东北书店总店、东北画报社、东北新华出版社、东北新华广播电台等文化机构安置在佳木斯,也将中国革命文艺大军的主力队伍东北鲁艺学院(原延安鲁艺学院)、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原八路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东北文艺工作二团(原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北满军大文工团(原抗大四分校文工团)等文艺团体集中在佳木斯。他们在党的领导关怀下,发扬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文艺方向,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使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1946年年初,张闻天同志来佳木斯主持合江省委工作,为从延安来的各文化机构与各文艺团体活动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工作条件。
当时创作、演出的话剧并不那么注重话剧艺术的规范性,而是注重它的群众性、战斗性和宣传性,与活报剧、快板剧、韵白剧等界定得也不是那么严格和清楚,只要语言台词较多的剧目,就都惯称为话剧。
1946年年初,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到达佳木斯,成立北满军政大学(简称“军大”)。由钟赤兵任校长,王泮清任副校长,叶明任政治部主任,彭施鲁任副教育长。为配合地方政权的建立,执行省市领导加强革命宣传工作的指示,军大领导当即派夏晶主持成立了军大文工团,在华美影院、联中礼堂演出了《东北人民大翻身》《合流》等话剧和歌舞。1948年3月3日,又演出了话剧《为谁打天下》。
1946年3月底,总政文工团抵达佳木斯,仍称总政文工团。何士德任团长,白桦、左凡任副团长,王冰任教导员,随后,便开展起《红五月》宣传月活动。在佳木斯华美影院剧场与东大联合公演了话剧《雾》《自卫》《海滨》。他们活跃在桦川、鹤立、桦南、依兰、汤原等地,为配合地方政权建设、土改斗争,宣传解放战争胜利形势,先后创演了新话剧《为谁打天下》、《一个小战士》(后拍成电影《留下他打老蒋》)、《钢筋铁骨》(即后拍电影《钢铁战士》)以及活报剧《宋美龄与美国佬》《美军暴行》《捉鳖》等。
1947年9月,总政文工团集中了全团优秀演员在佳木斯首演了陈其通的名剧《铁流两万五千里》(即后来的《万水千山》),让佳市人民形象地了解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光辉事迹。
1946年5月中旬,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转移队伍到达佳木斯。后改名为东北文艺工作第二团。吴雪任书记,任虹任团长,李之华任副团长。在各剧场演出了新创话剧《考验》《血债》,还演出了《升官图》。在纪念“八·一五”游艺晚会上演出了话剧《两个世界》。10月19日在街头表演大活报剧《美帝快滚蛋》,并在市“联中”礼堂演出话剧《东北之一角》。
1947年1月,东北文工二团继《反“翻把”斗争》《买不动》《劳资合作好》等剧目外,又创作了新剧本《活捉谢文东》;东北书店发行新书,有二团创作的独幕话剧《我们的乡村》。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网址: http://www.zgxdywyyzz.cn/qikandaodu/2020/0925/555.html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投稿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编辑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版面费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论文发表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