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三万老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近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了来自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非洲卢旺达生物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组织的研究论文,首次发现并证实,非洲本土出现了能够抵抗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疟原虫突变!
研究人员称,这一发现对非洲大陆乃至全球而言,都将是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
生命收割机
疟疾,老人们称之为"打摆子",一旦感染会反复出现发烧、发抖、发冷、严重出汗等症状,是伴随人类最早的疾病之一,被称为"生命收割机"。
它一度影响了历史进程。
虽然欧洲人从15世纪就开启了全球殖民时代,但对于近在咫尺的非洲,直到400年后他们才控制了10%的地区,正是因为疟疾这一道天然屏障。直到药物奎宁被发明之后,欧洲人才借此打开了非洲大陆的大门。
目前,由疟原虫引起的疟疾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有89个国家中将近32亿人有感染疟疾的危险,几乎占到全世界人口的一半。并且,目前尚无针对疟疾的疫苗。据统计,每年记录在案的疟疾感染病例超过2亿,死亡人数达40万。
截至2018年,93%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区域,3.4%发生在东南亚区域,2.1%发生在东地中海区域。就我国而言,虽然到2017年,我国已经没有本地疟疾病例,但就在上世纪70年代,全国还有2000多万人,在家里忍受"打摆子"的痛苦。其高死亡率,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出自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团队的对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使全球领域内的抗疟疾行动重燃希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成为抗疟疾的一线药物。
因此,近日《Nature Medicine》发表论文指出的"非洲本土出现了能够抵抗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疟原虫突变"现象,其造成的世界范围内的震惊,可以想象。这一发现就意味着:站在长远的将来看,青蒿素有可能对疟疾失效。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是青蒿素单一药物的问题,在此之前,多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均面临了这一问题,一些药物因此失效。
氯喹就是其中的一种。在青蒿素发现以前,氯喹是有效的抗疟药物,然而,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氯喹,导致部分疟原虫产生了耐药性,氯喹的抗疟疾疗效也急剧下降,1980年代,非洲因氯喹失效每年导致上百万儿童因疟疾死亡。
究其根本,耐药性的产生,是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疟原虫属真核生物,防御机制完善。假以时日,疟原虫或能对所有药物产生耐药性。
作为目前抗疟最大希望的青蒿素,也不可能逃过这一自然机理。
事实上,在此前,在非洲以外的地区,已经发现了疑似青蒿素耐药性证据。近十多年来,青蒿素耐药一直是抗疟疾治疗的热点话题。
世卫组织前任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2008年,在柬埔寨与泰国交界处发现疑似青蒿素耐药性证据。2009年,得到确认。随后,该地区成为耐药性疟原虫的中心地带。在柬埔寨部分地区,80%疟疾患者被证实,感染耐药疟原虫。
2020年1月,美国《科学》杂志发文证实,K13是恶性疟原虫体内的一种蛋白质。若其发生基因突变,就会造成疟原虫对青蒿素耐药。换言之,科学家首次从理论证实了,青蒿素因耐药性而失效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非洲,成为了科学界对耐药性设置的一条"心理防线"。
有科学家呼吁:"千万不能让耐青蒿素的疟原虫菌株扩散到非洲去!"拥有全球93%疟疾爆发病例的非洲,一旦产生耐药性疟疾,青蒿素失效,将面临"无药可医"的可怕局面。病例一旦扩散至全球,毫无疑问将是一场人类危机。
不幸的是,半年之后,一语成箴。
非洲本土出现了能够抵抗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疟原虫突变,不再是科学假设,而是既定事实。
曾经自信满满地提出"要在全球范围内消灭疟疾"的世卫组织,也在《2019年世界疟疾报告》中改口表示:"我们不太可能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消灭疟疾。也没有证据显示,我们能利用现有工具在2050年前消灭疟疾。"
那么,接下去,人类怎么办?
在路上
令我们骄傲的是,屠呦呦团队一直在路上。
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走在了青蒿素耐药性研究的世界前列。
事实上,早在2015年,屠呦呦就公开直面了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其在应邀作主题演讲时表示,在包括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等地的东南亚大湄公河地区,以及在中国,皆出现耐青蒿素的疟原虫。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网址: http://www.zgxdywyyzz.cn/zonghexinwen/2020/0817/503.html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投稿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编辑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版面费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论文发表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