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蔡元培(1868—1940)诞辰150周年,其人其思其事功,后世应当铭记,今时更当纪念。蔡氏在中国近现代各领域的业绩与贡献,令人崇敬与瞩目,历年来皆为研究者与读者所乐道。
蔡元培在学术、教育、文化领域一直倡举“兼容并包”精神,强调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并举,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中国医药研究领域,蔡元培特别重视“去伪存真”与“去粗求精”之道,始终坚持以现代科学与中国医药研究互补互动,力求以现代科学方法为中国医药正本清源、培元固本。
蔡元培改良国药之报道(原载于1933年北平《世界日报》)
《温热心书》稿本与蔡元培序
1928年6月,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为首任院长,主持院内各科研工作。中央研究院属下的化学研究所,集合国内相关领域一流专家学者,开始编著《中国新本草图志》。至1931年2月,此书第一卷第一册编成,蔡元培欣然为之撰序。在序言中,蔡元培简明扼要的表述了中国古代医药学说与西方现代医学在历史发源上的差异,明确指出中国医药虽源远流长,但终因未能与现代科学合流并进,而出现了在药理描述上似是而非、在病理诊断上含糊其辞的弊端,只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正本清源,方可急起直追、更上层楼。
应当说,蔡序饱含着对提振中国医药事业的赤诚热情,充满了对中国医药现代化的深切寄望。当年读到此序者,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中西医师,抑或只是普通读者,内心深处皆无不为之一震。随着冠有蔡序的《中国新本草图志》之问世,一时间各地报刊纷纷转载摘录蔡序,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当时,更有南北各地中药商铺,借蔡元培之名望,将蔡序摘录一二,与自家的药品广告并置,俨然以蔡序之言为己代言。
其实,蔡元培一生,一直颇为关注中国医药事业,但凡能为中国医药正本清源的著述,无论是图志辞典,还是论著手稿,他无不仔细察看,并不吝为之撰序表彰。譬如,新近发现的一部由浙江上虞名医陈鏻所撰《温热心书》手稿之中,就发现了蔡元培为此稿本所撰序言一篇。这篇序言,未被辑入《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可称“佚文”,对研究蔡元培与中国医药研究之关系,颇具价值。为此,笔者不揣陋简,酌加整理,转录原文如下:
四时之病,自长沙以伤寒立名,后之人无能别开户牖。不知伤寒止在冬月,而春夏秋三时之症与治绝不相蒙。在长沙原独为伤寒著论,非兼为伤温热而作也。意长沙当日温热必别有书,如金匮治杂病者。然惜其遗佚久矣。自汉以来,医师代兴,著书林立。浅识者模糊而不敢翻案,明眼者洞悉而尚且因循。竟将春夏秋三时温热之病纯纳于“伤寒”二字中以误后学,以祸生灵,良可慨也。孔子为政,必先正名。名正言顺,实至名归,不容诬也。同学上虞陈先生峭僧以名儒通医,于三时之病,慨然独著心书,正其名曰“温热”。盖惟其胸罗万卷,证阅万人,然后能放胆落笔为此。则此帙直济世之慈航也。故不辞而为之序。
这部名为《温热心书》的书稿分上下两册,共十卷。著者陈鏻,字峭僧;浙江上虞人,晚清民国间名儒,精擅医学。是书为作者多年行医,主功温热之症之心得。著者提出不以“伤寒”之论治“温热”之病,不以“伤寒”论证总括春夏秋三时温热之病,这一主旨与主张,均深得蔡元培赞赏。事实上,著者的这一主旨与主张,与如今人们若患感冒病症,去药店购药还须细分“伤寒”还是“伤热”,方可对症购药服药的方法相似。
当然,以“温热”对应“伤寒”来适时诊治病患,并非《温热心书》的发明与首创。清代已有众多名医贤士,为之研究与实践,并有著述存世了。譬如王士雄所著《温热经纬》,又有沈汉卿所著《温热经解》,还有柳宝诒所著《温热逢源》等等。据著者自序落款时间为“丁巳年”(1917),可推知是书完稿之后五六年间,蔡元培方才读到并为之撰序的。
不知何故,这部书稿后来未能正式出版,仅以手稿一部传世。蔡元培所撰序言,也因之久不为世人所知,遂成“佚文”。今有幸发现,已时隔近百年。抚读这数页故纸残墨,蔡元培为中国医药正本清源所作种种努力,其寄望中国医药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一片赤诚,仿佛依稀重现,皆历历在目。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网址: http://www.zgxdywyyzz.cn/zonghexinwen/2020/0901/533.html
上一篇:小编聊专家丨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护
下一篇:叶酸超说明书用药情况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投稿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编辑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版面费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论文发表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